事迹学习网 > 热点资讯 >

2024高速免费时间一览表

时间: 艺洁 热点资讯

随着高速节假日免费政策出台后,每每节假日开车回家都会堵在高速上,元旦也是如此,那么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2024高速免费时间一览表,欢迎阅读!

2024高速免费时间一览表

2024高速免费时间一览表

1、春节:2月9日0时(除夕)—2月17日24时(年初八),假期8天,高速免费9天。

2、清明节:4月6日0时(周四)—4月6日24时(周六),假期3天,高速免费3天。

3、劳动节:5月1日0时(周三)—5月5日24时(周日),假期5天,高速免费5天。

4、国庆节:10月1日0时(周二)—10月7日24时(周一),假期7天,高速免费7天。

2024年免高速费是哪几天

根据国家交通运输部发布的文件《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实施方案》,仅针对春节、清明节、劳动节、国庆节四个重要节假日,实施7座(包括7座)以下小型客车高速公路免费通行的政策,但不包括元旦、端午节和中秋节。2024年共有24天免高速通行费。

高速驾车注意事项

高速行驶前准备:上高速前要重点检查轮胎以及刹车,因为高速车流量较大、车速快,安全刹车距离相对更短。同时,如果不想在高速服务区排长龙加油,上高速前务必加满燃油。并且,高速服务区加大的车流量,经常导致加油站无油可加。

高速行驶速度:高速行驶速度最主要的就是保持相对车速。同时,保持相对车速也可提升高速道路通行效率。另外,高速通行会产生慢车团,也就是行驶过程中车辆集体减速,而慢车团是高速连环追尾的重大隐患。遭遇慢车团是建议拉长车距,条件允许情况下再超越慢车团。

高速行驶注意事项:假日期间高速的事故率更高,应急车道也就是生命通道,因此千万别占用应急车道,不因为怕扣分,而是作为道路参与者的责任。遇到下雨天气,请减速慢行,同时请打开前后雾灯而不是双闪。

前方拥堵时:假期高速如遇前方拥堵,注意三点:打开手机导航实时路况,可尽早获得前方拥堵信息,提前减速慢行;遇到前方拥堵,开一下双闪提醒后方来车并缓慢降速,切忌走近再急刹车减速;如遇突发情况,并且刹车距离不够,请牢记"让速不让道",宁可冒追尾风险也不要狂打方向盘,这是事故发生时最后的保障。

事故发生时:高速发生事故:如果车辆不能行驶,第一时间在150米后放置反光三脚架,车内人员尽快撤离高速。如轻微剐蹭建议拍照取证后尽快驶离,避免影响通行以及造成追尾事故。如遇严重交通事故请驾驶至应急车道,拨打高速救援电话12122,由于高速公路不允许保险公司现场勘验,法律规定保险公司必须要认可交警开的责任认定书,所以在事故现场不用报保险,只需在事故发生48小时内找保险公司理赔即可。

2024年元旦的日期

元旦,即公历的1月1日,是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“新年”。元,谓“始”,凡数之始称为“元”;旦,谓“日”;“元旦”意即“初始之日”。元旦又称“三元”,即岁之元、月之元、时之元。中国历史上的“元旦”之名称指的是夏历(阴历,又称农历)正月初一,有现存文献记载的“元旦”一词最早出现于《晋书》。

辛亥革命后,为了“行夏正,所以顺农时,从西历,所以便统计”,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(实际使用是1912年),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“新年”,但并不叫“元旦”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,因此元旦在中国也被称为“阳历年”或“公历年”。

中国24个传统节日及风俗日期

1.春节(农历正月初一)

春节,也成为中国农历新年,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。春节通常在公历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间的农历正月初一举行,持续15天,直至元宵节结束。春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"岁首"祭祀,是庆祝新年到来的重要节日。春节期间,家人会一起吃团圆饭、拜年、看春节联欢晚会、放鞭炮等。此外,还有一些特殊的风俗习惯,如贴春联、打扫房屋、买年货、赏花灯、舞龙舞狮等。

2.元宵节(农历正月十五)

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节日,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,即上元节举行,也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。元宵节是庆祝团圆、祈福和猜灯谜的日子。元宵节期间,人们会吃汤圆、猜灯谜、放烟火等。猜灯谜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习俗,一些公园和社区会举办猜灯谜活动,吸引许多人前来参加。

3.寒食节(农历三月二十三)

寒食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,始于春秋时期。寒食节通常在清明节前一天,也就是农历三月二十三举行。寒食节是为了缅怀晋国大夫介子推,他因救国有功而被流放,期间遭到困苦和饥饿的折磨,最后死于寒食节的这一天。寒食节期间,人们会祭祀祖先、踏青、野餐、放风筝等。寒食节的重要食品是寒食,是一种用糯米制成的香脆糕点。

4.清明节(农历四月初五)

清明节,也称为扫墓节,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,通常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的农历四月初五举行。清明节是为了祭祀已逝去的祖先和亲人,也是纪念先人的一种方式。清明节期间,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扫墓、献花、烧纸钱等,也会举行祭祀仪式,表示对逝去的亲人的怀念和敬意。此外,清明节还有一些地方特色的活动,如踏青、荡秋千等。

5.端午节(农历五月初五)

端午节,又称为龙舟节,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,通常在公历6月的农历五月初五举行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,也是庆祝丰收和祈求健康的节日。端午节期间,人们会吃粽子、赛龙舟、挂艾草等。其中,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,各地都会举行龙舟比赛,吸引许多观众前来观赛。

6.七夕节(农历七月初七)

七夕节,又称为牛郎织女节或中国情人节,是中国传统的浪漫节日,通常在公历7月的农历七月初七举行。七夕节是为了庆祝牛郎和织女相会的传说,也是表达爱情的一种方式。七夕节期间,人们会在晚上赏月、吃巧果、缝制绣品等。此外,还有一些特殊的习俗,如写情书、挂牵牛星、祈福等。

7.中元节(农历七月十五)

中元节,又称为盂兰盆节或鬼节,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,通常在公历8月的农历七月十五举行。中元节是为了祭祀先人和鬼魂,也是纪念佛教中的"盂兰盆节"。中元节期间,人们会烧香、放烟火、祭祀先人等。其中,烧香和祭祀先人是中元节最为重要的活动之一。

8.中秋节(农历八月十五)

中秋节,又称为月饼节,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,通常在公历9月的农历八月十五举行。中秋节是为了庆祝丰收和团圆,也是赏月的好时机。中秋节期间,人们会吃月饼、赏月、烧香、放烟火等活动。其中,吃月饼是中秋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,各地都有不同的口味和制作方法。此外,赏月也是中秋节不可或缺的活动,很多地方会举行赏月的活动,如登高望月、赏月比赛等。

9.重阳节(农历九月初九)

重阳节,又称为重九节或老人节,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,通常在公历10月的农历九月初九举行。重阳节是为了祭祀祖先和尊敬老人,也是表达敬老之情的节日。重阳节期间,人们会登高、赏菊、饮茶、吃糕点等。其中,登高是重阳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,象征着向上进取和追求更高的目标。

10.寒衣节(农历十月初一)

寒衣节,又称为冬至节,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,通常在公历12月的农历十月初一举行。寒衣节是为了祭祀祖先和纪念先贤,也是表示对寒冷季节的防护和预防的节日。寒衣节期间,人们会祭祖、吃汤圆、赏花等。其中,吃汤圆是寒衣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,因为汤圆象征着团圆和家庭的温暖。

11.下元节(农历十月十五)

下元节,又称为水灵节或水官节,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,通常在公历11月的农历十月十五举行。下元节是为了祭祀亡魂和水神,也是消灾祈福的节日。下元节期间,人们会祭祀亡魂、放灯笼、扔香包等。其中,放灯笼是下元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,寓意着把灵魂送到天上。

12.除夕(农历腊月最后一天)

除夕,也就是中国农历新年的前夜,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,通常在公历1月或2月的农历腊月最后一天举行。除夕是为了辞旧迎新、祈求来年的好运和幸福。除夕期间,人们会吃团圆饭、贴春联、放鞭炮等。其中,吃团圆饭是除夕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,寓意着家庭团聚和幸福美满。

13.小年(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)

小年,又称为小年夜,是中国农历新年的前一天,通常在公历1月或2月的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举行。小年是为了准备迎接新年,也是祭祀祖先的节日。小年期间,人们会祭祀祖先、扫尘、洗浴等。其中,扫尘是小年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,寓意着扫除旧年的烦恼和准备新年的开始。

14.腊八节(农历腊月初八)

腊八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,通常在公历12月的农历腊月初八举行。腊八节是为了祈求健康和平安,也是表示感恩和团圆的节日。腊八节期间,人们会吃腊八粥、吃糖蒜等。其中,吃腊八粥是腊八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,寓意着健康和平安。

15.祭灶节(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)

祭灶节,又称为灶君节或灶王节,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,通常在公历12月的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举行。祭灶节是为了祭祀灶君和感谢他们一年来的照顾,也是表示感恩和团圆的节日。祭灶节期间,人们会祭祀灶君、烧香、烤糖人等。其中,烤糖人是祭灶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,寓意着团圆和甜蜜。

16.元旦节(公历1月1日)

元旦节是公历新年的第一天,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庆祝的节日。元旦节是为了庆祝新年的开始和迎接新的希望和挑战。元旦节期间,人们会举行庆祝活动、燃放烟花等。其中,举行庆祝活动是元旦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,包括晚会、游行、音乐会等。

17.妇女节(公历3月8日)

妇女节,又称国际劳动妇女节,是为纪念妇女争取平等、参与社会、政治和经济活动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而设立的节日。它于1910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第二届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会议上提出,最初定于3月19日庆祝,后来改为3月8日。这个节日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庆祝,也是联合国正式认可的节日之一。

18.植树节(公历3月12日)

植树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,也是全民义务植树的日子,旨在号召人们保护环境、增加森林资源,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。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79年,当时全国各地都在开展植树造林的活动,因此决定将3月12日定为全国植树节。

19.劳动节(公历5月1日)

劳动节,又称国际劳动节、五一国际劳动节,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法定节日,旨在纪念全世界工人阶级的团结和奋斗。劳动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86年美国芝加哥的工人罢工,为争取8小时工作制而进行的斗争。最终,这项要求被美国政府承认,并成为了国际劳工运动的一个重要标志。

20.儿童节(公历6月1日)

儿童节是为了纪念孩子们的节日,旨在关注儿童权益和保护儿童健康成长。这个节日最初是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于1954年提出,后来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响应和支持。中国儿童节是在1949年诞生的,定在每年的6月1日。

21.建党节

建党节是中国共产党的生日,于1921年7月1日在上海成立。建党节被定为党的最高法定节日,旨在庆祝党的诞辰、回顾党的历史和传统、弘扬党的优良作风,加强党员思想教育,激励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。

22.建军节

建军节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,于1927年8月1日,南昌起义后不久,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《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条例》,正式组织革命军队。建军节旨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,弘扬爱国主义和国防精神,强调军民团结。

23.教师节

教师节是教师的节日,于1985年11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行。9月10日是中国著名教育家和教育家荀慧生先生的诞辰纪念日,也是教师节的正式设立日。教师节旨在表彰和尊重教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,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,提高全社会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。

24.国庆节

国庆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重要的法定节日之一,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。国庆节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国家的繁荣昌盛,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欢庆日。国庆节期间,人们会展开各种庆祝活动,如举行盛大的阅兵式、晚会、焰火表演等,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祝福。

616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