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粽子的寓意和象征
2023年6月22日是端午节,具体的放假时间是6月22日至24日放假调休;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端午节粽子的寓意和象征,仅供参考,欢迎大家阅读,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端午节粽子的寓意和象征
粽子的寓意:求取功名
粽子中“棕”和“中”发音相近,在古代有功名得中的意思。在古代如果一个书生要准备考取功名,可以在端午的时候赠送粽子给他吃,并且祝福他顺顺利利的中举。现如今,我们也可以在端午吃粽子的时候,祝福学生们考试顺顺利利,获得一个好的考试成绩。
粽子的寓意:求子
早在晋代,粽子就已经成为了端午节必备的食物,粽子的发音和“中子”类似,在古代的习俗中,人们比较讲究这种谐音的祝福语,多吃粽子就寓意着能多得儿子。在古代制作粽子时,除了以糯米为原料以外,还会加入一些具有养生保健作用的中药材,比如益智仁、赤豆等。
粽子寓意:平平安安
粽子的来源是为了纪念屈原,相传屈原投入汨罗江之后,人们为了担心河中的蛟龙等凶物伤害屈原的尸体,就将糯米装入竹筒中,然后投入江中吸引凶物的注意。因此,粽子也有着保平安的寓意,在很多地方的习俗中,人们制作粽子时选择用红绳将其捆绑,然后放在小孩子的兜里,这样就寓意着给小孩子护身符。
粽子的由来
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,投掷粽子于汩罗江,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。每年如此,以表示崇敬和怀念。除此之外,端午节的粽子还有驱赶蛟龙、功名得中等美好寓意。
公元前340年,爱国诗人屈原,面临亡国之痛,于五月五日,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,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,每到这一天,人们便用竹筒装米,投江祭奠。
曾经有这样的记载,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,自称是屈原,梦中人说:你们祭祀的东西,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,以后可用艾叶包住,用五色丝线捆好,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,这样就不用担心再被蛟龙破坏了!
于是,人们便以菰叶裹黍,做成角黍,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---粽子。
端午包粽子步骤
蛋黄肉粽
原料:圆粒糯米、熟咸鸭蛋、绿豆、猪肉、生抽、黑胡椒粉、盐、油、箬叶、棉绳
做法:
1、糯米提前一夜浸泡;猪肉切稍微小的块,加黑胡椒粉,生抽,盐,糖少许,油拌匀,腌制一夜;绿豆提前一夜浸泡;鲜箬叶洗净。
2、泡好的米和绿豆混合,剥出蛋黄,把蛋黄做馅,可以把剩余的小部分蛋清加入米里混合。
3、取两片叶子交错重叠,卷起,放米,放肉,放蛋黄,放肉,再盖米,包成粽子。
4、锅里烧足量水,水开后下粽子,大火半小时,转中火至少1.5小时,关火后可继续焖1—2小时即可。
红豆蜜枣粽
原料:糯米、红豆、蜜枣
做法:
1、红豆泡十二小时以上;糯米泡五小时以上。
2、糯米和泡好的红豆混合。
3、粽子叶里放好糯米红豆和蜜枣,包成粽子,煮熟即可。
豆沙粽
原料:糯米1000克、豆沙400克
做法:
1、粽叶提前泡好;糯米泡2小时。
2、粽叶卷成筒状,装一点糯米,放一点豆沙进去,压实,表面在放一部分糯米压实,粽子包扎缠紧。
3、起锅烧开水,下锅煮2小时即可。
端午节的习俗
端午节习俗1、赛龙舟:
赛龙舟,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。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,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。他们争先恐后,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。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。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,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。竞渡之习,盛行于吴、越、楚。 其实 ,“龙舟竞渡”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。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,做竞渡游戏,以娱神与乐人,是祭仪中半宗教性、半娱乐性的节目。
端午节习俗2、端午食粽
端午节吃粽子,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。每年五月初,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、洗粽叶、包粽子,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。从馅料看,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;南方则有豆沙、鲜肉、火腿、蛋黄等多种馅料,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。吃粽子的风俗,千百年来,在中国盛行不衰,而且流传到朝鲜、日本及东南亚诸国。
端午节习俗3、折叠挂荷包和栓五色丝线
中国古代崇敬五色,以五色为吉祥色。因而,节日清晨,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、脚腕、脖子上拴五色线。系线时,禁忌儿童开口说话。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,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,抛到河里。据说,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;扔到河里,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、疾病冲走,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。
端午节习俗4、佩香囊:
端午节小孩佩香囊,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,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。香囊内有朱砂、雄黄、香药,外包以丝布,清香四溢,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,作各种不同形状,结成一串,形形色色,玲珑可爱。
端午节习俗5、悬艾叶菖蒲:
民谚说:“清明插柳,端午插艾”。在端午节,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。家家都洒扫庭除,以菖蒲、艾条插于门眉,悬于堂中。并用菖蒲、艾叶、榴花、蒜头、龙船花,制成人形或虎形,称为艾人、艾虎;制成花环、佩饰,美丽芬芳,妇人争相佩戴,用以驱瘴。
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“卫生节”,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,挂艾枝,悬菖蒲,洒雄黄水,饮雄黄酒,激浊除腐,杀菌防病。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。端午节上山采药,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。
端午节简介
端午的由来,众说纷纭,有“屈原说”、“伍子胥说”、“曹娥说”等,但“屈原说”最受认同。
纪念屈原
屈原(约前342—前278),名正则,字灵均,一名平,字原。出生于战国末期楚国丹阳(今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),他是中国最早的大诗人之一。公元前278年秦国将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都城郢都,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,心如刀割,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,于五月五日,在写下了绝笔作《怀沙》之后,抱石投汨罗江自尽,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。屈原死后,楚国百姓哀痛异常,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,就有了端午龙舟竞渡、吃粽子的风俗。
春秋时期楚国人伍子胥为报杀父兄之仇,助吴伐楚,五战五胜攻下楚都。其后,越国也大败,越王勾践请和,吴王夫差许之。伍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,夫差不听。吴国太宰伯嚭受越国贿赂进谗言诬陷伍子胥,夫差相信了谗言,赐伍子胥自尽。伍子胥便对邻舍人说:“我死后,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,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”,便自刎而死。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。
纪念伍子胥
当我对所有事情都厌倦的时候,我就会想到你,想到你在世界某个地方生活着、存在着,我就愿意去承受一切。你的存在对我很重要。——《美国往事》
纪念孝女曹娥
曹娥是东汉上虞人,父亲溺于江中,数日不见尸体,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,昼夜沿江号哭。过了十七天,在五月五日也投江,五日后抱出父尸。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,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。
恶日说
在先秦时代,普遍认为五月是毒月,五日是恶日,相传这天邪佞当道,五毒并出。直至民国初期,社会上扔有“躲端午”的习俗。端午节的另一类民俗活动,就是为了驱灾辟邪的目的而发展起来的。
与夏季时令相关说
有学者考证,端午的起源、形成与夏季的时令有着密切的关系。1983年,刘德谦先生在《端午始源有一说》中,认为端午来自夏、商、周时期的夏至。他援引随时风物名著《岁华纪而》对端午的第一个解释:“日叶正阳,时当中夏。”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,故端午节又可称为“天中节”。